在精装交付和整装普及的背景下,瓷砖上墙已从局部功能区的标准施工方式,逐步扩展到客厅背景墙、玄关、阳台、甚至卧室护墙等多个空间。大板瓷砖、通体砖、岩板等新材料的广泛使用,为家装带来高级感的同时,也使施工风险随之升高。
据多地住建部门近期披露的信息,空鼓、掉砖、粘结不牢等现象成为装修售后投诉的高发问题。为此,多地出台了《瓷砖上墙施工技术规范》,从材料选型、基面处理、辅材配置到铺贴工艺进行了系统要求。
在新规落地的当下,装修公司如何顺应标准化趋势,规避施工风险、提升交付品质,成为整个行业关注的焦点。
一、空鼓频发背后,是材料和工艺“两手都松”
瓷砖上墙出现空鼓或脱落,表面看是施工问题,实则根源在于辅材系统不匹配与操作不规范并存:
材料使用不当:部分施工方仍沿用水泥砂浆贴砖,面对低吸水率大板瓷砖根本无法牢固附着;
未使用背胶:缺少背胶处理,瓷砖背面与胶层之间界面不稳,形成天然“脱落隐患”;
墙面基层未处理:墙体含尘、起皮、疏松未处理,直接贴砖导致粘结失败;
施工经验不统一:不同师傅操作方法各异,缺乏标准化流程控制。
因此,单靠材料升级无法解决全部问题,必须将施工流程纳入系统化管理,真正落实“材料+工艺+标准”的三维方案。
二、多地施工规范出台,瓷砖上墙迎来“有据可依”的时代
近年来,北京、南京、杭州、成都等城市相继出台或试行瓷砖上墙技术规程,例如:
明确墙砖上墙应使用背胶+瓷砖胶复合施工,禁止单用水泥粘贴;
要求墙面找平误差不得超过±3mm,含水率须低于10%;
强制执行留缝铺贴工艺,最小缝隙1.5mm,防止热胀冷缩挤裂瓷砖;
规定超过3米高度或重砖区域应采用机械锚固/挂件辅助固定;
加入瓷砖敲击验收制度,空鼓率超过3%则需局部返工。
这一系列标准的出炉,意味着瓷砖上墙从“经验施工”向“规范施工”转变,对装修公司的系统能力提出了新挑战。
三、如何规避空鼓风险?辅材系统必须升级为“主角配置”
在规范要求下,背胶、瓷砖胶、防水界面剂等辅材的正确使用成为施工成败的关键因素。
尤其是背胶应用,已被多个城市列为瓷砖上墙的“必选项”。高性能背胶如碱克、大唐一品品牌,具备以下功能:
增强瓷砖与瓷砖胶之间的界面粘结力,避免因低吸水率导致粘不牢;
封闭瓷砖背面微孔,防止墙体湿气返碱脱落;
成膜快、施工便捷、环保无异味,适合家庭装修场景。
装修公司可通过制定标准辅材品牌清单、集中采购、现场扫码验收等方式,将背胶等关键材料纳入统一管理,提高整体交付一致性与稳定性。
四、工艺标准化+验收流程,打造“不会出错”的交付体系
除了材料把控,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同样重要。行业领先装企正通过以下方式构建系统施工力:
流程标准化
所有瓷砖上墙区域须按照“墙面处理→界面剂→背胶→瓷砖胶→贴砖→美缝”六步执行,张贴施工流程图于工地现场。
样板验收制度
每个项目开工前需设置样板区,经敲击测试、拼缝检测、垂直度测量合格后方可大面积施工。
全过程拍照打卡
施工人员使用APP打卡拍照上传瓷砖铺贴过程,有据可查、有图可溯。
辅材扫码溯源
每桶背胶、瓷砖胶均有二维码,扫码记录施工人、时间、部位,实现责任闭环。
第三方质检机制
邀请项目经理或外部监理进行定点抽检,进一步提升标准执行力。
这种“标准+流程+监督”的组合机制,让瓷砖上墙不再依赖个人手艺,而成为可控、可复制、可交付的稳定体系。
结语:管好材料、控住工艺,瓷砖才能“贴得久、住得安”
瓷砖上墙,是空间美感的体现,更是施工水平的考验。从辅材选型到施工落地,每一个细节都决定着交付质量的成败。随着行业标准的出台,装修公司不能再靠经验走流程,而是必须靠系统思维做服务。
未来,谁能构建一套符合标准、流程闭环、材料可溯的瓷砖上墙体系,谁就能在家装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中占据主动。
贴得好,看得久,才是真正有竞争力的装修品质。